线上配资炒股平台_股票线上配资申请_股票在线配资平台

股指期货开户 《西游记略讲》第五回 4、偷桃 (主讲人:嵇尚强)

发布日期:2024-07-28 18:18    点击次数:95

股指期货开户 《西游记略讲》第五回 4、偷桃 (主讲人:嵇尚强)

讲到耶稣来西藏学法的事情,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但这件事的确是真的。西方人考古发现,耶稣有一段时间失踪了,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,可是过了十几年,他又回来了。这十几年他去了什么地方,干了什么,耶稣并没有告诉大家。可自从他回来以后,人们发现,他的穿着打扮跟以前不同了。他的衣服帽子经过对比,很像西藏密宗的穿戴。后来耶稣传法,教人们所画的十字,也很像密宗准提法手印里的金刚拳印:用金刚拳印印额头、心窝、左肩、右肩、喉头。耶稣传教的地点在中东,离西藏并没有多远,的确他就到过西藏,在西藏学习过。当然,说他来过西藏,是有根据的,西藏密宗里有一点资料现在还在。据记载,说有一位同参道友,到中东弘法,因为福报不好,被人钉在了十字架上。

回过头来讲桃树的事情。土地接着说:前面一千二百株,花微果小,三千年一熟,人吃了成仙了道,体健身轻。这一下,土地将百年人生分成了三等分,分成了青、中、老三个阶段,也就是此处所写:“前、中、后”三排。每个阶段各有一千二百年的时间,也就是一万两千日的意思。他先从青少年阶段讲十善业的修行,他说:前面一千二百株,所谓“前面”,是指人年少的时候。花微果小,是讲我们的面容与身体,面容就像一朵没有绽放开来的花朵,身体就像没有长大成熟的果实。三千年一熟,为什么是三千年一熟?大家可以算算,百年三万六千日,一万二千就是三十三岁多一点。但是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开始懂事,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修十善业。所以一般人需要等到成年以后,按古人的算法也就是男子十六岁时才算成年。十六岁折算起来就是六千,一万二千去掉不懂事的六千,还剩下六千。在这剩下的六千时间里,睡觉要占去一半的时间,所以人清醒的时候也就剩下三千的时间。因此,三千年一熟是讲,成年以后,在清醒的时候念念为善,修习十善业,做到了这样,就可以身体健康,心情轻松。

中间一千二百株,层花甘实,六千年一熟,人吃了霞举飞升,长生不老。等到中年,也就是这里讲的“中间一千二百株”,人会怎样?“层花甘实”,面容像花一样完全绽开,身体也饱满结实了许多。“六千年一熟”,为什么是六千年一熟?还是因为睡觉的关系,一万二千的一半是六千,去掉睡觉时的六千,还剩下清醒时的六千。人在清醒时,念念为善,修习十善业,做到了这样,不但不会显老,还会有一副霞光满面的神采,也就是此处所写“霞举飞升,长生不老”。

后面一千二百株,紫纹细核,九千年一熟,人吃了与天地齐寿,日月同庚。等到了老年,也就是这里讲的“后面一千二百株”,人会怎样?“紫纹细核”,“紫纹”是指面容有些发黑,面带紫色,形容人已经衰老。“细核”是指身形开始缩水,不如之前挺拔健壮。“九千年一熟”,为什么到了老年会变成九千年一熟?还是因为睡觉的关系,但这里是指睡觉的时间变少,变成了三千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年纪大了,肺部与肝脏的功能开始衰退,会影响睡眠,人会渐渐的睡不着觉,所以睡眠的时间就会减少,变成原来的一半。在这剩下的九千时间里,人在清醒的时候,念念为善,修习十善业,做到了这样,那么人死以后,大功告成,上升天道,成为天人,与天地齐寿,日月同庚。

【大圣闻言,欢喜无限,当日查明了回府。自此后,三五日一次赏玩,也不交友,也不他游。】

孙悟空听了修习十善业所得利益的介绍后,行为发生了改变,既不交友,也不他游,反而隔三差五来到蟠桃园里赏玩一次,这是讲什么道理?这是讲修习十善业后的自我检查,自我反省。古时候这样的做法很常见,现在人因为忙碌,祖宗留下来的这套学问早就忘掉了。

如果大家学佛有了一段时间,会有一个体会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自己动了多少个坏念头,又生起了多少个好念头。由于佛经在古代并不流通,所以通晓佛理的人不是很多,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培养为善去恶的习惯。以前的人小时候会阅读《文昌帝君阴骘[zhì]文》与《太上感应篇》这两本道家的经典,明白为善去恶的道理。长大后更是通过一种叫做“功过格”的东西把日常的善行与恶举一一记录下来。所谓功过格,是指在一张纸上画了许多空心的圆圈,一天过完,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,回忆一下,今天到底做了几件好事,几件坏事。有几件好事,就拿红笔在圆圈里点上几点。有几件坏事,就拿黑笔在圆圈里点上几点。一张纸画完,通常已经过了三五天的时间,人们就会在第三天或第五天的时候拿起功过格做自我检讨,看看这阵子到底是善多恶少,还是恶多善少。古人为善去恶的习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。

从前有一位教书先生,是前清的秀才,留过洋,学问不错,被一户人家请到家里教几个孩子。这位先生平日里勤勤恳恳的教书,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拿一本《金刚经》来读。有一年,这位先生留在了东家过年,在自己的房间供上了祖先的牌位,也供上了诸佛菩萨。供好以后拿出积攒一年的功过格,跪在地上紧张的察看,一边看一边打自己耳光,一边骂自己该死!或许是黑点比较多的缘故,自己的耳光打了好一阵子。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没有出来,估计当时打完,整张脸都红了,不好意思见人。

中国古代的国民道德教育有自己的一套,与西方并不相同。西方对国民道德的教育重在训导,而我们国家则重在自省。所谓“君子之行,动则思义,不为利回,不为义疚”,就是说一个道德、品行、学问样样好的人,为人处世,起心动念时会首先思考一番,想想自己的这番作为是不是合乎道义,想完了再做,做的时候还要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利益而回避道义,不要因为道义的缺失留下遗憾,内疚不已。

孙悟空隔三差五便去蟠桃桃园中游玩一次,他的这番举动,就是讲自省的方法。好比之前提到的功过格,画完以后,隔三差五的拿出来看看,检讨反省。如此,善根才能扎进土里,有所生长。有时候我们遇到事情,虽然也动了善心,但是因为善心没有入根,没有扎进土里,所以你刚要对人家生起好的心念,善事刚做了一点,但是别人的一句话,或者一个动作伤害了你,你就什么都不管了。不管倒也罢了,就怕你越想越气,甚至嗔恨起来。如果是这样,就要改一改,善根没有成就,不够深厚,福德的培养,福报的产生就不会那么轻松。

【一日,见那老树枝头,桃熟大半,他心里要吃个尝新。奈何本园土地、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。忽设一计道:“汝等且出门外伺候,让我在这亭上少憩[qì]片时。”那众仙果退。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,爬上大树,拣那熟透的大桃,摘了许多,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。吃了一饱,却才跳下树来,簪[zān]冠着服,唤众回府。迟三二日,又去设法偷桃,尽他享用。】

这里讲孙悟空开始偷桃,偷吃蟠桃园里成熟的桃子。他为什要偷吃桃子,是因为桃子好吃吗?《西游记》是一部宣讲法道的小说,此中的一切情节安排,人物对话都是在讲如何修证法道,将“了生脱死”的道理一层层的告诉大家。现在这里出现了偷桃的情节,这还是在讲法道修证的事情,这个事情用民间的俗话讲就是“积阴德”。桃子代表福德,福德要如何累积?偷偷的累积,在别人不知道,没有觉察的时候累积,越是大的福德,越要偷偷的,这就是“偷桃”。

以上内容由本站根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算法生成(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)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。本文为数据整理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决策。

学佛修道的人,要积攒“阴德”。所谓“阴”,是指暗处,我们偷偷的做了好事,别人不知道,这就是阴德。严格的讲,只有累积阴德才是真正的积德,那些广而告之的善举,电视媒体里大肆宣传的慷慨,只能叫做行善,行善很多时候算不上积德。

以前有个采访商人的电视节目,节目里讲一位老板发财以后,给村里的乡亲们每家都盖了一栋别墅,免费赠予,不用大家掏一分钱。老板盘算着,如此善举应该会换来无数尊敬,事实如何呢?乡亲们见了他帮大家盖的这些大房子后,很多人都感到不高兴,为什么呢?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打算,有的人家留恋原来的居住环境,几十年下来已经习惯,不愿意搬到远处的新房子里。有的人家孩子都在外面打工,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,守着空空的别墅,既没有钱装修,又不能卖,要它何用。还有的人家只要钱,认为你把盖房子的钱给我,我自己盖最好。所以这位花了大价钱想博一个美名的老板到头来深感失望,苦恼的讲出了自己这番看似是在行善,但实际上是在给别人增加烦恼的行为。

一个人行善,如果只是为了博得好人的美名,那么不算有德。什么才算有德呢?有德的人他是悄悄的为大家办好事,虽然表面上看,没有做好事的痕迹,可是好事做出来以后,人们会感受到他的善意,享受到这件事所带来的善果,如此行善才能积德。

《论语》里有一段对话,子张问善人之道。子曰: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。子张问孔子:怎样才能算作一个善人。孔子答复他说: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。如果照字面的意思理解,“不践迹”就是不踏入,所以不会留下一丝痕迹。“不入于室”就是不进入房间。你的太太在房间里睡觉,你起了一个想与她亲热一番的念头,为了当一个善人,你就只能忍着,不能踏入太太的房间去找她。如果这样才能叫做善人,那么善人的标准就有点高了,说这个话的圣人难道是不通人情吗?当然不是。所以如果照字面的意思理解,就会错解圣人的心意。圣人是既通世理,也通法度还通人情的。既然如此,那么“不践迹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我们先看一段庄子的话,庄子说:“灭迹易,无行地难”。庄子所说的“迹”与孔子所说的“迹”,是一个意思。换句话讲,如果看懂了“迹”在庄子这句话中的语境含义,那么孔子的那句话也就能够懂了。

打个比方,一个小偷准备行窃,如果他很有经验,那么他会在作案之前进行一番伪装。伪装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不留“痕迹”,也就是“灭迹”,逃脱警方的侦查。作案以后,因为没有留下有效的痕迹,警察虽然不能马上找到小偷,但是“无行地难”,小偷还是会留下一些行窃的痕迹。一方面,小偷在实施盗窃行为之前需要提前踩点,会在盗窃对象附近有过数次出没的痕迹,这就留下了客观的“行地”。另一方面,夜深人静的时候,小偷只要静下来心来,就会想起自己的盗窃经历,那份曾经偷过别人东西的记忆就是内心主观的“行地”。一个人做了错事,可以骗得了一时,甚至骗得了一世,但是没有办法骗过自己的良心,这就是“灭迹易,无行地难”。由此可知,孔子所讲的“不践迹”,就是告诉子张,如果你要做一件好事,首先,不可以大张旗鼓,不可以让别人觉知此事。随后,好事做完,不可以念念不忘,不可以将当初的善举牢记于心。为善不求人知,为善也不求回报。如果为善是为了求名,为了将来别人能够回报自己,那么当初的善行不但无法落到实处,而且还会给人带来烦恼。

“亦不入于室”,这句话的意思更严重了,孔子加强语气告诫子张:行善的时候不但不能“践迹”,不能像做广告那样的去做善事,你更要在善事做完后,“不入室”,不把当初的善举放在心“室”之内,不用“善”的观念将自己捆绑起来。为什么做完善事后,心里念念不忘当初的善举,认为自己是在行善,这种我有善行,有所善举的观念就像一股捆住自己的绳子呢?因为世间事,包括“善恶”的概念在内,都是人为制造。人之所以会生起善恶的分别,取决于立场与利益的关系,而立场与利益离不开因缘变化的规律。因此,一切概念是无常的,变动的,会反转的。懂了这个道理,再想想《金刚经》里所讲“不住相布施”,孔子的“亦不入于室”就能看懂了。

做善事的时候不要被“善”的观念困住了,因为人一旦被“善”的观念困住,认为只有这样做,才叫行善,那样就不是,那么当对方对于善的需求发生改变,你就会陷入矛盾之中。不陷入二元对立观念的陷阱,不被极端情绪的诡计所欺骗,这是每一位修行人都要做到的。

西藏功过格践迹孔子耶稣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